Foo Fighters,美国摇滚乐队,成立于1994年。
成员
成员:
Dave Grohl 吉它、主唱(guitar, vocals)
全名: Dave Eric Grohl
生日:1969年1月14日
父母: James and Virginia Grohl
乐器: 吉他 鼓
故乡: Seattle WA
现在所在乐队: Foo Fighters
以前所在乐队: NIRVANA
加入乐队及退出乐队时间:1994-present
-----------------------------------------------------------------------------------------------------------------
Nate Mendel 贝司手
生日:1968年12月2日
乐器:贝司
现在所在乐队: Foo Fighters
以前所在乐队: Sunny Day Real Estate
加入乐队及退出乐队时间:1995-present
------------------------------------------------------------------------------------------------
Taylor Hawkins 鼓手
生日:1972年2月17日
乐器:鼓
现在所在乐队: Foo Fighters
加入乐队及退出乐队时间:1997-2022(于2022年去世)
----------------------------------------------------------------------
Pat Smear 吉他手
生日:8月5日,1959年
乐器:吉他现在所在乐队: Foo Fighters
以前所在乐队: The Germs、NIRVANA
加入乐队及退出乐队时间:1995-1997,期间退出乐队,2006-2009随队巡演,
后来又重新加入 2006-present
-----------------------------------------------------------------------
Chris Shiflett 吉他手
生日:1971年5月6日
乐器:吉他现在所在乐队: Foo Fighters
以前所在乐队:Me First and the Gimme Gimmes
加入乐队及退出乐队时间:2000-present
-----------------------------------------------------------------
前成员
鼓手:
William Goldsmith-drums(1995-1997)
吉他手:
Franz Stahl-lead guitar, backing vocals(1997-1999)
专辑
首张
1994-1995年
1994年当如日中天的Nirvana王朝随着Kurt Cobain的子弹而崩塌之后,身为乐队鼓手的Dave Grohl开始为自己的音乐前程谋划。在1994年秋天开始在西雅图的一家录音室里与制作人Barrett Jones开始录制唱片,在这张专辑里Dave Grohl担任了所有乐器的演奏,当他把这张小样专辑送给圈内一些人以后,很快引起了唱片公司对Dave Grohl个人唱片合同的争夺。并不想发行个人专辑的Dave Grohl决定组建一支乐队,于是他通过妻子结识了Sunny Day Real Estate乐队的贝司手Nate Mendel,随后又邀请了Sunny Day Real Estate乐队的鼓手William Goldsmith加入,以及前Nirvana乐队和Germs乐队的吉他手Pat Smear共组建了最初的Foo Fighters乐队,并且成功地与Capitol唱片公司签约。1995年7月4日,源于Dave Grohl那张个人专辑的Foo Fighters乐队同名首张专辑《Foo Fighters》正式发行,其中的单曲《This Is a Call》的热播为专辑在美国本土取得了成功,销量轻松突破了白金。随后的时间里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大规模巡演以及新打榜单曲《Big Me》的成功而进一步扩大了乐队的影响。
第二张
1996-1998年
1996年年末,他们开始和制作人吉尔·诺顿(Gil Norton)一起筹划第二张专辑。1997年5月,乐队第二张专辑《The Colour and the Shape》正式发行,并名列 Billboard 200排行榜的第十名,但是这时候乐队的吉他手Pat Smear宣布离队,之后Franz Stahl短暂的充当了乐队的吉他手,这张专辑成为了他们商业销量最好的专辑,迄今的美国地区总销量已近200万张。制作人吉尔·诺顿对音乐的要求相当高,对细节的控制也非常严格,鼓手威廉·戈德史密斯因此离队,泰勒·霍金斯(Taylor Hawkins)作为新的鼓手加入了进来(其实专辑中大部分作品的鼓手工作依然由戴夫承担)。吉尔的努力使整张专辑感觉更加专业化,当然乐队的整体配合更是功不可没。在戴夫的领导下,“喷火战机”的风格似乎更强硬了,但却没有更朋克,这可能会使喜欢有些粗糙的、非商业化的第一张专辑的歌迷开始担心,但是你完全不必理会这些,因为人总是在不断进化的。此外整张专辑听起来很有活力,非常适合舞台演出。戴夫的歌都是内省的,和以前那些 流行朋克 有着明显的区别,音乐也不像从前那么简单易记了,而是增添了一股野兽般的能量,那种原始的内能无坚不摧。
第三张
1999-2001年
1999年Foo Fighters乐队开始录制乐队的第三张专辑《There Is Nothing Left to Lose》的时候,乐队仍然只有三名成员,直到后来前No Use for a Name乐队的吉他手Chris Shiflett正式入队,Foo Fighters乐队的阵容终于变得稳定,他们的第三张专辑也终于在1999年11月初正式发行,并且再次位居排行榜的第十名,单曲《Learn to Fly》成为了当年最受欢迎的摇滚乐单曲之一。这张专辑在随后举行的2000年度格莱美颁奖典礼上凭借《Learn To Fly》获得了最佳短片音乐录影带奖,并且首次获得了最佳摇滚乐专辑奖。 “喷火战机”是90年代人员变动最多的摇滚乐队之一,三张专辑用了三套人马。但是这种频繁的变动并没有改变人们对这支乐队的印象,在众人眼里它仍然是戴夫一个人的,至少从表面上看戴夫更像一位乐队的独裁者。在录制1999年的专辑《无可失去》(There Is Nothing Left To Lose)时,弗朗兹·斯丹尔也离开了乐队。此时乐队只剩下三个人,这也正是第三张专辑《无可失去》令人惊讶的原因所在。在这张专辑中,“喷火战机”听起来已经逐渐走向成熟了,并且真正体会了一次所谓的 硬摇滚 风格,这主要应该归功于他们的制作人亚当·卡斯帕(Adam Kasper)。 《无可失去》听起来有种原始的冲劲,但是却又如此合乎情理,一切都让人觉得那么自然。虽然专辑中收录的大部分作品走刚猛路线,但难得的是每首歌的力量都那么平均,并且旋律朗朗上口。和此前的作品相比,这次他们更加充满自信。戴夫好像明白了“后垃圾摇滚”(Post-Grunge)的硬摇滚风格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东西。这些音乐听起来简单而且有意思,这也是“喷火战机”区别于同期其他乐队的主要特征。实际上在人员大量变动之后的“喷火战机”反而更出色了,这在摇滚乐队中实在是非常罕见的。
第四张
2002-2004年
由于几年内乐队都没有新专辑问世,歌迷们开始怀疑“喷火战机”的前途。尤其是戴夫参与“
石器时代皇后”(Queens Of The Stone Age)专辑录制的时候,关于乐队解散的谣言几乎达到了顶峰。即便事实如此,这一切对于戴夫来讲还是丝毫没有任何影响。 三年之后,2002年10月22日,Foo Fighters乐队发行了他们非常成功的专辑《One by One》,这张专辑在发行首周以12万2千张的销量跃入了Billboard 200排行榜前三名,虽然《一个接一个》未必是“喷火战机”最好的专辑,但肯定是最为成功的一张。他们再次找到了录制《无可失去》时干净、利落的声音和态度。流畅的编曲、硬朗的节奏、扭曲的吉他使这一切变得异常完美,几乎让人无可挑剔。美国地区总销量达到白金,并且凭借首支打榜单曲《All My Life》获得了2002年度格莱美最佳硬摇滚演奏奖,次年在2003年度第46届
格莱美奖 上再次获得了最佳摇滚乐专辑奖。 戴夫的曲子通常都是急速的,歌词中充满了痛苦纠结的情绪,但是专辑本身并没有太多让人肝胆欲裂的感觉,而是显得格外精致。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此张专辑比乐队此往任何作品的制作都更加专注和精良。戴夫写的东西和从前相比没那么厚实了,旋律仍然强劲而优美,但不再那么直接和易记。专辑中几乎没有哪首歌能像《学会飞翔》(Learn To Fly)一样气势辉宏、像《Everlong》一样令人难忘、像《破坏性因素》( Monkey Wrench)那么让人肝胆欲裂,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具有整体化的效果。虽然从整体上看感觉不错,但是在这张专辑中你很难再找到他们从前的影子了,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次进步呢!? “涅槃”造就了戴夫,以至于人们在提及“喷火战机”时总先想起“涅槃”。戴夫不仅肩负着捍卫“涅槃”尊严的艰巨使命,而且还要带领“喷火战机”延续伟大的摇滚理想,戴夫的压力可想而知。没有人会对戴夫超群的音乐才华持怀疑态度,但他的领导才能的确还需进一步提高。尽管戴夫完全具备作为乐队灵魂所需的一切才华,但他还需要点儿时间。“涅槃”在带给他巨大荣誉的同时也限制了他的个性,这势必会影响他的发展,但只要他愿意,便可以永远表现得像在“涅槃”时一样好。
第五张
2005-2006年
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巡回演出,Grohl不想急于录制下一个Foo Fighters乐队的录音室专辑。Grohl最初打算自己写歌,但是最后乐队一起参与了进来。要录制第五张专辑,乐队打算转移到洛杉矶去制作,并建一个自己录音棚。「我们这个团已经走过十个年头了,」Grohl回忆乐团刚开始录制「In Your Honor」时所遇到的瓶颈,「所以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要再做一张专辑吗?要赶快做一张新专辑出来吗?后来我就有了这个灵感。我想既然过去一年半来我跑遍全世界各地到处拼老命地吼,那现在何不来休息一下做一张以不插电乐器为主的原音风专辑,然后把它做成像是电影配乐的样子。我们一直都有创作原音风的歌曲,我们写的大部分的摇滚歌曲都是用木吉他写的,像是“Times Like These”、“Everlong”等等。我在家里有间小小的录音室,我就在我家的录音室里开始录下这些音乐,有些是歌曲,有些比较像配乐,这些音乐真的很美,我听著听著就想到:等一下,这些音乐听起来就是幽浮一族的音乐啊!听起来就像是我们这个团会做的音乐。」
「团里的每个人都贡献良多,」Grohl继续说道,「但是我们已经陷在这个状况里很久了,我觉得是该有所突破的时候了,我们应该要延伸出更多发展空间,我们或许应该来做一张全都用不插电乐器伴奏的专辑,但是我又想到我可不想在参加Reading音乐节的时候扛著台大键琴或是什麼笨重的乐器上台表演,而且我们这个团就是得做点摇滚乐,於是我就想,OK,那我们乾脆来做两张专辑好了。」
「In Your Honor」的双CD概念由是衍生。所有团员以及制作人Nick Raskulinecz要让幽浮一族在冲劲十足的强势摇滚与迷倒女生的温柔旋律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同时又要区隔出两者的不同。过去他们在“All My Life”、“Everlong”和“Times Like These”等作品中曾经成功运用两种风格的化学结合,同时冲击了听者在欣赏原音风以及插电摇滚风这两种曲风时的感受神经,在这套专辑里两种乐风将有所分野,并将听者推往硬式和软式两种不同境地的极端,蒸馏出两种乐风最纯粹的形式。
「分隔出两者的不同,」Grohl继续解释,「你就能把中间的模糊地带消除掉。我们可以做出一张比我们以往任何作品都还要更精致、更美、更有气氛的原音不插电专辑,也可以做出一张比以往更暴烈、更强劲、更有力的摇滚专辑。为了要达到这个目的,我就想说“把中间模糊地带去除掉,来一次做个两张专辑,然后把它们摆在一起,你就会达到这个目标”。我从过去就一直都相信我们这两种风格都可以做得很好,只是没想到会像这套专辑做出来的结果这麼好。」
「In Your Honor」的第一首单曲是气势宏伟的「Best of You」,团员们为这首歌曲倾注以大量的热情、激情,并与强力凿刻的旋律共同组合成让人喘不过气来的4分16秒。歌词部分也配合这样的强烈感觉,不断重复著:“我发誓我绝不让步/ 我拒绝”,Grohl在其他部分的演唱表现出他最具代表性的歌声,在唱到一些歌词像是“我已厌倦重新开始/在别的地方重新开始”等等时,Grohl的演唱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发自内心的真诚情感。难怪“Best of You”已经引起电台的热烈回响,并且获得乐评的一致好评。
这样的气势持续在「In Your Honor」展现强势摇滚态度的CD1中燃烧。自白式的歌词与愤怒情绪和歌曲旋律透过微妙的平衡与精巧的技术合而为一地呈现在“No Way Back”、“DOA”以及“The Last Song”等作品中。听过每一首优秀的歌曲,不难发现为何Hawkins会说「这套专辑里的第一张CD是我们出道以来最棒的一张摇滚专辑」,而Shiflett更等不及要离开团员们自己的606录音室,出去外面现场表演这些歌曲。CD1中的其他歌曲像是“Resolve”、“The Deepest Blues Are Black”以及结尾曲“End Over End”等等都将乐团的强势摇滚劲力汇入更多变的节奏以及编曲结构中,就像Hawkins所说的,比好还要更好。
不过Hawkins也很快地澄清说「In Your Honor」的CD1和CD2是两张截然不同的专辑,因此他们在录制这两张专辑时,是以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录制的。Grohl回忆道:「我们花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录制摇滚风的CD1,然后我想到,OK,我们得开始动工进行原音风的CD2了,不然CD2恐怕会做不出来。所以我叫大家坐下来开会,我跟他们说:『从现在开始,我们不再继续吵下去,不再打鼓了,然后等几天,星期三的时候你再回来录贝斯部分,星期四的时候你再回来录吉他部分…』。」
「我们每个人都要全程在场。」Hawkins表示。
「一天要录一首歌。」Shiflett补充说明。
「大家都有点担心,因为我们以前没这样做过。」Grohl说道,「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很快就接受了这样的做法,而且很快就习惯了新的工作步调。」Shiflett说这样比较能自然而然地创作音乐,而Mendel则表示这种方式让录音过程更有趣,而且让团员有更多即兴反应的空间。每个人都在场,彼此互相呼应。
团员们为了调性较柔和的CD2,列出了一张他们自己形容为不可能实现的特别来宾名单,结果当这些他们梦想中的合作对象一一答应他们的邀请时,团员们表示他们就好像进入了超现实情境一样。像是诺拉琼丝(Norah Jones)就为轻巧的Bossa Nova作品“Virginia Moon”客串演唱并演奏钢琴,Hawkins形容她的表现「实在是太了不起了,她是绝对专业的艺人」(为幽浮一族担任吉他技师的Joe Beebe也在同一首歌曲中客串演奏吉他),而用摄影机帮乐团纪录录音过程的Danny Clinch在“Another Round”一曲中则露了一手口琴绝技,此外,制作人Nick Raskulinecz也在“On The Mend”里演奏低音大提琴、爵士大师查理海登(Charlie Haden)的掌上明珠Petra Haden为“Miracle”演奏小提琴、石器时代女王乐团的Josh Homme和Grohl在结尾曲“Razor”中用木吉他互相对话,而在“Cold Day In The Sun”里团员们互换角色,由Hawkins负责主唱、Grohl打鼓、Raskulinecz弹贝斯。
然而当传奇摇滚英雄John Paul Jones现身录音室时所带给团员们的震撼,则更是无与伦比。这位齐柏林飞船合唱团(Led Zeppelin)的贝斯手当时飞到美国准备要领取葛莱美奖所颁给他的
终身成就奖,他欣然受邀前往幽浮一族的录音室,为“Miracle”一曲演奏钢琴,并为“Another Round”弹奏曼陀林。Jones对Grohl的最大贡献,就是让Grohl有了
死而无憾的感觉:「说真的,Jones能跟我们合作可说是我音乐生涯中的最高潮,因为我从小就很迷齐柏林飞船的音乐-我好像在作梦,想叫人捏我一把告诉我这是真的。」
后来,就像Shiflett所说,出乎大家意料之外地,原音风的CD2反而倒过来影响了摇滚风的CD1。
「我们后来又重新思考了很多关于CD1的东西。」Hawkins也同意Shiflett的说法。
或者就像Grohl以比较不那么婉转的方式所做的解释:「我们不可能让原音风的作品压过摇滚风那张的气势太多,所以我们回头花了三个礼拜左右的时间重新调整CD1的摇滚作品-那三个礼拜每天从中午工作到隔天早上八点,我们花尽心思让摇滚风的CD1成为我们出道以来最具震撼性的一张专辑。」让团员们能够全力以赴像跑马拉松般地一路不停往终点迈进的最大功臣之一,就是他们自己花钱建造的606录音室,因为是他们自己的录音室,所以他们可以不用担心时间限制,在里面创作、排练、录音并且不断重复录到最满意为止,结果呢?「In Your Honor」这套双CD专辑成为了Grohl相当自豪并视为幽浮一族至今最高成就的作品。
廿年后,某些小孩可能会问他们的父亲:「你听过幽浮一族吗?我应该要听他们的哪一张专辑哩?」这时父亲就会回答:「In Your Honor」。「就像要听齐柏林飞船,就一定要听『身体涂鸦(Physical Graffiti)』专辑一样,这就是我希望这套专辑所能够达到的地步,我希望大家听了以后会说:『喔,FOO FIGHTERS会因为这套专辑而留名青史。』
第六张
2007-2008年
两年的等待,Foo Fighters献上摇滚界最为欣喜的大礼《Echoes, Silence, Patience & Grace》,找回十年前合作愉快的摇滚界大师Gil Norton(Pixies、Echo & The Bunnymen、Counting Crows)全权操控。第一支主打单曲〈The Pretender〉,毫无保留的完全火力全开,飙速的吉他与鼓击,加上Dave高亢嘶吼,已稳坐全美现代摇滚榜冠军+主流摇滚榜Top7+英国金榜Top28;最具戏剧性编曲的〈Let It Die〉,层次鲜明且起伏颇大的安排,直到最后一刻都让你呈现热血沸腾的聆听情绪;不知是否因为《In Your Honor》双CD专辑作的太过瘾,此次新作中有相当多单曲,几乎分为前后两阶段落差明显的编曲铺陈,〈Come Alive〉就是其中一首表现优异之推荐作;庞克味觉猛力攻击的〈Cheer Up, Boys (Your Make-Up Is Running)〉,仍架构在不失旋律性的节拍下,快意流泄摇头晃脑的音场;邀来美国女吉他演奏家Kaki King助阵的纯演奏曲〈The Ballad of the Beaconsfield Miners〉,则是Dave献给即使困在矿坑中的采矿工人,却仍坚持聆听Foo Fighters的歌曲给他们力量等待救援之感人创作小品。第六度的出击,Foo Fighters没有让人失望,节奏掌握拿捏得宜,流畅度与狂放悍劲并存,肯定是提升他们至另一高峰的里程碑大作。
《Echoes, Silence, Patience & Grace》为FF带来五个格莱美提名,并获得最佳摇滚专辑和最佳硬摇滚表演奖。单曲〈The Pretender〉也被提名为年度最佳摇滚单曲。
过渡期
2009-2010年
2009年11月3日,乐队推出了第一张精选专辑《Greatest Hits》,并增加了两首新单曲Wheels和Word Forward。
第七张
2011-2012
《Wasting Light》是美国大牌乐队Foo Fighters的第七张专辑,预计在2011年4月11日正式发行,具上张专辑已有了三年的时间,尽管Pat Smear自从2006年就和乐队一起巡演,但《Wasting Light》是第一张将它作为官方成员而制作的的专辑自从2007年《The Colour and the Shape》开始。专辑名是从《Miss the Misery》的歌词中提炼出来的,乐队也请到了著名的音乐家Bob Mould和Krist Novoselic(就是奎哥,为《I Should Have Known》演奏贝斯部分,据说这首歌包含了Dave对Nirvana和Kurt的回忆 )为专辑助阵!
专辑的录制工作开始于2010年8月16日由制作人Butch Vig监制,他之前也在乐队上张精选集《Greatest Hits》中制作了两首新歌。专辑是在Dave Grohl的车库中仅用虚拟乐器录制的(低成本高回报啊!)。Vig也在MTV台的采访中说专辑在最后灌制之前几乎全部使用虚拟乐器演奏的。
这张专辑也与吉他手Pat Smear作为官方成员而合作(自从2007年《The Colour and the Shape》开始),Pat Smear的代替者Chris Shiflett不知道Pat Smear其人,也不知道Pat Smear的归队,但是他还是“艰难”地了解了一些关于他的事情,他说:“我开始并不知道他,但当Pat走进录音室的时候,我们都兴奋地疯狂演奏起来。我和戴夫的关系已经紧张很久了,我们把录音室搞得一团糟,所有的不快全都烟消云散了。在那四五个小时里乐队的动力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那种越来越好的改变”。
凭借《Wasting Light》这张成功的专辑,在第54届格莱美大奖中,Foo Fighters六项提名获得五奖,包括最佳金属演奏---Walk、最佳重金属演奏---White Limo、最佳摇滚歌曲---Walk、最佳摇滚专辑---Wasting Light和最佳长篇音乐录影带--- Back and Forth,可谓十分风光。
暂时解散
2012 -2013
以下是官网原文翻译:嗨,大家好,
我是Dave。我写这封信是想从心底感谢你们所有人,这又是不可思议的一年(确切地说,是我们的第18年)。没有你们,我们绝对不可能做到这些。我从不敢想Foo Fighters能走到今天这么远,真的,我从没敢这样想过。有一段时间我觉得乐队不能撑过去,也有一段时间我想过要放弃。但是,我不能放弃这个乐队,我也绝不会!因为它对我而言不仅是一个乐队,它是我的生命,是我的家,是我的整个世界。
是的,我是认真的,我不知道Foo Fighters什么时候才会再次演出。说起来可能很奇怪,但我觉得对我们所有人来说离开一段时间是一件好事。这是我们还在这里的原因之一。懂吗?我从没想过离开这个乐队。所以,有时候是应该把它扔到车库里一段时间比较好。
但是,还不是庆功休假的时刻,近期我会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到Sound City的纪录片和专辑的全球发售工作中。未来的一年,将有最大的、最重要的工作要去完成。准备好,它就要来了。
我, Taylor, Nate, Pat, Chris和Rami,我相信我们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还会相见。
谢谢,谢谢,谢谢你们。
Dave.
第八张
Dave在2013年年初通过媒体宣布,乐队将开始录制Foo Fighters的第八张录音室专辑。2013年2月20日的
全英音乐奖上,Dave在说他将飞回美国与Foo Fighters乐队的成员一起开始写他们的第八张录音室专辑。
音乐专辑
评价
概况
二战中的超级武器 ——记
Post-Grunge乐队Foo Fighters
序言:“在
悉尼时我遇到了一位女巫师,她说我原本来自
第六维空间,而且是她所遇到的人中最幸运的一个。她问我现在是否非常富有,我随口答到:‘对,是的。’她继续说:‘总有一天,再没有谁能够和你所拥有的东西相媲美。’我敢发誓她是位绝对正牌的巫师,但我多少还是有些怀疑,不过谁又会真正在意呢?毕竟现在的我依然自我感觉十分良好……”
Dave Grohl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圣经》中曾经说过:“创造欢愉的噪音以歌颂我主耶稣基督。”十年前我觉得“垃圾摇滚”(Grunge)风潮就是那所谓的“欢愉的噪音”,而“涅盘”(Nirvana)也许就是我青春记忆中的“主耶稣基督”。其实无论是在西雅图还是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那种声音无疑都是当时最强悍的。虽然今天
科特·柯本(Kurt Cobain)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那些飞扬的旋律却依然残留在无数热血青年的脑海中,并期待着有朝一日大家能从“喷火战机”(Foo Fighters)的身上找到“涅盘”当年所遗失下的答案。
人们提到“喷火战机”的时候,其实根本无须刻意回避“涅盘”,两者间的渊源似乎早已清晰可见了,“喷火战机”就如同“涅盘”
异卵双生的兄弟,在科特逝去的岁月里留下了无法计算的悬念。当
戴夫·格罗尔(Dave Grohl)还是“涅盘”鼓手时他就在家里录制了些从未公开发表过的小样,而这些音乐恰好就是“喷火战机”的最初作品。不难猜到那些作品中承袭了动听的旋律和流行的朋克思想,这几乎和当初的“涅盘”同出一辙,显得如此巧妙而又顺理成章。
开始弹吉他、写歌
戴夫14、5岁的时候便开始弹吉他、写歌,并随着几支硬核乐队参加演出。80年代末,不到20岁的戴夫作为鼓手加入了华盛顿硬核乐队“嚎叫”(Scream)。当“嚎叫”生涯即将结束的时候,他开始在朋友巴瑞特·琼斯(Barrett Jones)的地下录音棚录制自己的东西,其作品出现在“嚎叫”最后一张专辑《摸索》(Fumble)中。在结束了“嚎叫”1990年夏天的巡演之后,戴夫加入了“涅盘”并搬到了西雅图,从此踏上了闪亮的征途,随即变得
一发不可收拾。
西雅图未眠夜
当“涅盘”的《别介意》(Nevermind)录制完成后,戴夫重返华盛顿录制了几首作品,后来出现在“简单机械”(Simple Machines)发行的《表带》(Pocketwatch)中。虽然1992年的大部分时间戴夫都在为“涅盘”而奔忙,但是他仍然抽时间和已搬到西雅图的巴瑞特录制了solo专辑。直到1993年年初戴夫又重新回到了“涅盘”,并参与了《母体中》(In Utero)的录制,此时那张solo专辑才告一段落。1994年在科特自杀之后,戴夫作为乐队的鼓手沉默了好几个月,类似的问题我已不愿再提起,因为我知道接下来将是无止境的沉默和追忆。
1994年的秋天,戴夫和巴瑞特找到了一间职业录音室,用一星期的时间录制了一些歌曲(它们都出现在了“喷火战机”的首张专辑中)。在这15首作品中,戴夫几乎包揽了所有乐器的演奏。不久后戴夫的solo专辑计划成了许多制作公司竞相争夺的热门目标,但是戴夫后来放弃了有关solo的意愿,选择建立了一支新乐队。
戴夫通过他的妻子结识了“晴天的真实状态”(Sunny Day Real Estate)的贝斯手内特·曼德尔(Nate Mendel)。不久以后杰里米·尹尼克(Jeremy Enigk,“晴天的真实状态”的
灵魂人物)因改信基督教而解散了乐队,内特·曼德尔彻底伦为自由身,便协同鼓手威廉·戈德史密斯(William Goldsmith)加入戴夫的新乐队。真可谓是好事多磨,不久后“涅盘”的吉他手帕特·斯密尔(Pat Smear)也应邀加入。此时意味着戴夫的领袖时代已经悄然来临,乐队正式取名为“喷火战机”,酷似二战中的秘密武器。
越飞越高
1995年7月4日,乐队发行了同名专辑。虽然其中收录的全是戴夫的solo作品,但这张专辑依然在美国本土迅速获得了成功。略显夸张的流行旋律、扭曲的吉他失真竟然和“涅盘”如此的相似,一切无不使人唤起对“涅盘”的思念。如果说
科特·柯本的创作会让你偶尔想起
约翰·列侬(John Lennon),那么戴夫的音乐就是另一个
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那种难忘的旋律始终能够迅速地征服你的耳朵和心灵。在专辑的最后几首作品中,戴夫制造出了一种比较纯粹的声音,夹杂着充满张力的侵略性,整体感觉是如此原始却又酣畅淋漓。“喷火战机”的首张专辑并不像其他乐队那么强劲,但是作为一张solo作品,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整个1996年“喷火战机”几乎都在为宣传首张专辑而演出,直到1996年年末,他们开始和制作人吉尔·诺顿(Gil Norton)一起筹划第二张专辑。1997年5月,第二张专辑《颜色和影子》(The Colour And The Shape)发行了。在专辑接近完成的时候,帕特离开了乐队,新的吉他手弗朗兹·斯丹尔(Franz Stahl)加入了进来。由于第一张专辑收录的都是戴夫的solo作品,所以《颜色和影子》才是他们作为乐队整体真正意义上的首次亮相,那么这张专辑听起来肯定和第一张的感觉大不相同。
制作人吉尔·诺顿对音乐的要求相当高,对细节的控制也非常严格,鼓手威廉·戈德史密斯因此离队,泰勒·霍金斯(Taylor Hawkins)作为新的鼓手加入了进来(其实专辑中大部分作品的鼓手工作依然由戴夫承担)。吉尔的努力使整张专辑感觉更加专业化,当然乐队的整体配合更是功不可没。在戴夫的领导下,“喷火战机”的风格似乎更强硬了,但却没有更朋克,这可能会使喜欢有些粗糙的、非商业化的第一张专辑的歌迷开始担心,但是你完全不必理会这些,因为人总是在不断进化的。此外整张专辑听起来很有活力,非常适合舞台演出。戴夫的歌都是内省的,和以前那些流行朋克有着明显的区别,音乐也不像从前那么简单易记了,而是增添了一股野兽般的能量,那种原始的内能无坚不摧。
“喷火战机”是90年代人员变动最多的摇滚乐队之一,三张专辑用了三套人马。但是这种频繁的变动并没有改变人们对这支乐队的印象,在众人眼里它仍然是戴夫一个人的,至少从表面上看戴夫更像一位乐队的独裁者。在录制1999年的专辑《无可失去》(There Is Nothing Left To Lose)时,弗朗兹·斯丹尔也离开了乐队。此时乐队只剩下三个人,这也正是第三张专辑《无可失去》令人惊讶的原因所在。在这张专辑中,“喷火战机”听起来已经逐渐走向成熟了,并且真正体会了一次所谓的硬摇滚风格,这主要应该归功于他们的制作人亚当·卡斯帕(Adam Kasper)。
《无可失去》听起来有种原始的冲劲,但是却又如此合乎情理,一切都让人觉得那么自然。虽然专辑中收录的大部分作品走刚猛路线,但难得的是每首歌的力量都那么平均,并且旋律朗朗上口。和此前的作品相比,这次他们更加充满自信。戴夫好像明白了“后垃圾摇滚”(Post-Grunge)的硬摇滚风格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东西。这些音乐听起来简单而且有意思,这也是“喷火战机”区别于同期其他乐队的主要特征。实际上在人员大量变动之后的“喷火战机”反而更出色了,这在摇滚乐队中实在是非常罕见的。
在烈火中永生
由于几年内乐队都没有新专辑问世,歌迷们开始怀疑“喷火战机”的前途。尤其是戴夫参与“
石器时代皇后”(Queens Of The Stone Age)专辑录制的时候,关于乐队解散的谣言几乎达到了顶峰。即便事实如此,这一切对于戴夫来讲还是丝毫没有任何影响。
2002年10月22日,“喷火战机”以出色的《一个接一个》(One By One)有力地回击了种种传言和猜测。在这张新专辑中,吉他手克里斯·史夫
利特(Chris Shiflett)首次参与了录制工作,这使得乐队在频繁更换成员之后再一次得以继续。虽然《一个接一个》未必是“喷火战机”最好的专辑,但肯定是最为成功的一张。他们再次找到了录制《无可失去》时干净、利落的声音和态度。流畅的编曲、硬朗的节奏、扭曲的吉他使这一切变得异常完美,几乎让人无可挑剔。随即《一个接一个》被定性为该年度最出色的硬摇滚专辑之一,并获得了第45届“格莱美”(Grammy)的“最佳硬摇滚演奏奖”。
戴夫的曲子通常都是急速的,歌词中充满了痛苦纠结的情绪,但是专辑本身并没有太多让人肝胆欲裂的感觉,而是显得格外精致。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此张专辑比乐队此往任何作品的制作都更加专注和精良。戴夫写的东西和从前相比没那么厚实了,旋律仍然强劲而优美,但不再那么直接和易记。专辑中几乎没有哪首歌能像《学会飞翔》(Learn To Fly)一样气势辉宏、像《Everlong》一样令人难忘、像《破坏性因素》(Monkey Wrench)那么让人肝胆欲裂,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具有整体化的效果。虽然从整体上看感觉不错,但是在这张专辑中你很难再找到他们从前的影子了,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次进步呢!?
“涅盘”造就了戴夫,以至于人们在提及“喷火战机”时总先想起“涅盘”。戴夫不仅肩负着捍卫“涅盘”尊严的艰巨使命,而且还要带领“喷火战机”延续伟大的摇滚理想,戴夫的压力可想而知。没有人会对戴夫超群的音乐才华持怀疑态度,但他的领导才能的确还需进一步提高。尽管戴夫完全具备作为乐队灵魂所需的一切才华,但他还需要点儿时间。“涅盘”在带给他巨大荣誉的同时也限制了他的个性,这势必会影响他的发展,但只要他愿意,便可以永远表现得像在“涅盘”时一样好。
如果你是位有心人,你可以留意一下乐队的官方网站,你会发现乐队的努力从来未曾间断过。他们的脚步也正在逐渐向外扩展,而且越发变得矫健。摇滚乐是件美好的事物,如果你懂得用整个灵魂去容纳、去聆听。它也可以被营造出各种风格,只要自己真正喜欢,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其实关于“后垃圾摇滚”的话题本来还将留有更多的悬念,但是当你点击那首《像这些时刻》(Times Like These)的一刹那,你会发现耳中的音乐已经足够了。关于“喷火战机”我已满足得无话可说,那毕竟是二战中的超级武器!
事迹活动
2012年9月12日,Foo Fighters参加了苹果公司的新产品发布会,现场不插电演唱了《Times Like These》、《Hero》与《Walk》
获奖记录
2015年 第35届全英音乐大奖国际最佳组合 提名
2017年10月5日,2017
MTV欧洲音乐奖EMA提名揭晓,SZA提名为最佳摇滚歌手。
2018年1月29日,喷火战机乐队歌曲《Run》获第60届
格莱美音乐奖最佳摇滚歌曲。
2018年2月,Foo Fighters获得2018
全英音乐奖最佳国际组合奖。
2022年4月4日,喷火战机乐队凭借《Making A Fire》获得第64届格莱美奖最佳摇滚歌手;作品《Waiting On A War》获得第64届格莱美奖最佳摇滚歌曲;作品《Medicine At Midnight》获得第64届格莱美奖最佳摇滚专辑。